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
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
培养基混合,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 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目前,菌落总数检测在各类食品及卫生细菌学检验中均为必检项目。 在检测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和环境因素均影响到菌落总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固体和半固体样品,要进行无菌破碎的前处理,GB4789.2-2010《食品安全**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中规定,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 1~2min。 为了防止污染,微生物检验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因此本文将通过试验分析得出**佳均质时间。
本试验选取独立包装的蛋糕、杏脯、火腿肠为例,将在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操作人员、试验用具、试验环境都固定的情况下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样
品的均质时间对样品中菌落总数的影响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选择
市场上随机抽取规格为 500g/袋,包装完好,保
质期内的蛋糕一袋。市场上随机抽取规格为 300g/袋,包装完好,保
质期内的杏脯一袋。
市场上随机抽取规格为 150g/袋,包装完好,保
质期内的火腿肠一根。
1.2 仪器与试剂
1.2.1 器
BA-3S 拍击式均质器, 拍击速度为 3~14 次/s,上海本昂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1 电热恒温水浴锅单孔,常州**华电器有限公司;GNP-9270 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本昂科学仪器有限公司;EL-1.5kJ 电子天平, 常州天之平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灭菌平皿(直径 90mm),灭菌吸管(1ml),灭菌均质袋
(30cm×50cm)。
1.2.2
平板计数琼脂, 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无菌生理盐水(0.9%氯化钠无菌水溶液)。
1.3 方法
1.3.1 方法的
GB4789.2-2010 《食品安全**家标准 食品微生
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1.3.2 前 理方法
GB4789.2-2010 规定的前处理过程为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 25g 样品置盛有 225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1000r/min 均质1~2min, 或放入盛有 225mL 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 1~2min,制成 1:10 的样品
均液。 本试验采用拍击式均质器。
为研究拍击时间长短对菌落总数测定是否有影响及影响大小, 参考标准, 选取 4 个拍击时间:0.5min,1min,1.5min,2min。
1.4 具体操作
无 菌操作分别称取 25g 样品 4 份, 置于盛有 225mL 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分别拍打 0.5min,1min,1.5min,2min, 制成 1:10
的样品均液。
用 1mL 无菌吸管分别吸取 1:10 的样品均液1mL,沿管壁缓缓注入 9mL 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振摇试管使其混合均匀,制成 1:100 的样品均液。
分别吸取 1mL 样品均液于无菌平皿内,每个稀
释度做两个平皿。同时分别吸取 1mL 灭菌生理盐水
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及时将 15~20mL 冷却** 46℃的灭菌平板计数
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1.5 培养与计数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 置 36℃恒温培养箱培养 48h,计算菌落总数。


因为微生物的菌落总数检验发散性较大, 本次
试验的三组样品在两个稀释倍数不同的情况下得出的算术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均小于平均值的 20%,
试验数据可以反映样品菌落总数的真实值。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三组检样在均质时间为
0.5min 的条件下 , 菌落总数**低 , 在均质时间为
1min,1.5min,2min 的条件下, 菌落总数无明显变化。
考虑到均质时间长会延长做样时间, 在不影响试验结果的情况下,样品前处理的**佳均质时间为 1min。
3 |
讨论 |
|
|
|
|
|
|
|
|
|
|
|
|
从本次实验可以看出 |
, |
均质时间为 |
0.5min |
时 |
, |
|
|
|
|
样品没有被充分的粉碎 |
|
|
|
元的属性特性 |
。 |
|
若经过 |
6 |
次叠加 |
|
则新图层中每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面单元的属性表中包含 |
6 |
个图面单元属性 |
且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们分别来自 |
6 |
个图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新图层中属性数据导出 |
转换成 |
Excel |
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属性数据中的易发程度值进行函数运算 |
得出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层中每个图面单元的综合易发程度值 |
。 |
将综合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程度值分为 |
4 |
个区间 |
, |
利用 |
GIS |
|
图形处理模块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编辑中根据属性赋参数将新图层中所有图面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元赋为 |
4 |
种颜色 |
, |
分别表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
、 |
中 |
易发区 |
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
。 |
**此完成了地质灾 |
|
、 |
|
|
|
|
|
|
|
|
|
|
|
|
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计算机自动化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
风险控制管理分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完成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后 |
, |
建立西气东 |
|
|
|
|
|
|
|
|
|
|
|
|
|
|
输二线甘陕段范围内防治实施效果评价图 |
利用地 |
|
|
|
|
|
|
|
|
|
, |
|
|
|
|
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与防治实施效果评价图叠 |
|
|
|
|
|
|
|
|
|
|
|
|
|
|
加 |
得出防治分区图 |
, |
也即风险控制管理分区图 |
|
具 |
, |
|
|
|
|
|
|
|
|
|
|
, |
|
体见表 |
|
|
|
|
|
|
|
|
|
|
|
|
3 |
|
|
结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甘陕段地质灾害研究的深 |
入 |
, |
地质灾害资料积累越来越多 |
基础数据库日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庞大 |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管理这些基础数据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中挖掘信息 |
, |
这都是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所难以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的 |
将 |
|
|
|
|
|
|
|
作为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管理平台 |
|
|
MAPGI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使西气东输二线甘陕管理处地质灾害管理水平 |
|
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
值得其他管理处借鉴与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